52TV 52TV
空列表云端记录,请先登陆~

走进五个AI创作的“极乐世界”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25-04-17   浏览次数:155    评论


提到“极乐世界(Elysium)”,你会想到什么?是古希腊神话中的至善至美之地,还是马特·达蒙的那部同名电影,明日的我们仍然在财富和权利的两极挣扎?

3月,NOWNESS携手即梦AI(字节跳动旗下的AI创作和内容平台)和抖音艺术发起了以“极乐世界”为主题的未来影像计划,最终从中选出了5位AI创作者的投递短片——在他们的作品中,极乐世界可以是反乌托邦的未来生活,是从食物出发、以小见大的哲学场景,同样可以是另类的东方美学。

我们和五部获奖短片的作者聊了聊。


剧情简介:故事设定在一个被水晶穹顶封锁的地下城市,人们认为天空是无法触碰的危险领域。火柴人小欧的父亲曾被选为“飞行者”前往未知的高空,最终却只留下了一把神秘的飞行器钥匙。小欧逐渐发现天空的真相,当命运将他推向突破穹顶的边缘,他必须做出抉择。



NOWNESS: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AI创作的?

CamRed:我大概是在2024年底开始尝试AI创作,还挺晚的。我之前一直都存在偏见,觉得AI生成的东西就是粗制滥造,或是常常出现换汤不换药的风格模板、只注重画面宏大而不注重细节雕刻、千篇一律的故事主题。

后来,我偶然刷到B站上的一些AI作品,发现它们有构建一部短片所需要的完整框架与逻辑。这让我猛然意识到AI创作蕴含的潜力,它好像提供了一个新的表达维度,允许我把过去难以实拍出来的、需要花费大量人力财力的画面,以低门槛与高密度的方式呈现出来。我也觉得未来AI创作的核心竞争力不是技术,而是创作者自身的美学逻辑与情感判断力。你怎么理解世界、怎么筛选信息、怎么讲故事,这些才是真正构成作品个性的东西。

NOWNESS:如何理解“极乐世界”这一主题?

CamRed:我觉得短片的创作初衷与“极乐世界”的主题,都是试图回应数字时代下悄然蔓延的反乌托邦趋势——我始终相信,认知决定了一个人的视野,也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与互不理解,乃至于更大的群体性偏执的现象。因此我选择用AIGC去构建一个全景幻觉式的社会:一个认知被扭曲、价值被颠倒、情绪被狂热化、符号被神话化的人偶社会。

关于认知的探讨是短片的重要主题,我以此打造了一个“认知受限”的地下世界:火柴人被告诫“不要抬头”,他们被困在虚拟娱乐、流程化运作与假象希望中,而真正的“极乐”——天空,被视作一种危险。主角小欧最终偷走飞行器、冲向天空的行为,其实代表着一种认知突围,他不再满足于被动接受,而是要去亲眼验证被恐惧神话化的世界。这种冲动与勇气,是我在整个短片里最想强调的情感力量。

NOWNESS:用AI创作的过程中,你感觉自己遇到最大的难点是什么?如何确保短片中的场景连贯性和风格统一?

CamRed:我的短片一共经历了三个版本:第一个版本是真人风格,但很快就被我pass掉了——AI生成的人脸虽然越来越精致,但依然带着一种说不出的油腻和失真,不是“假”,而是“怪”。

第二个版本是日式动漫的风格。但AI在动作流畅性上仍有很大的进步空间,所以我在挣扎一番后还是删掉了已完成25%的进度,并艰难地转入第三个版本,也就是现在的火柴人风格。它有三个优势:一是画风极简;二是能最大限度规避人物一致性的问题;三是“所有人都长得一样”这一点,刚好契合了片中火柴人“被同化”“被模糊”的群体性象征。这反而让整部片子的主题与画面形成了某种高度融合。

对我来说,最大的难点是如何用AI实现场景连贯性,以及完成前后镜头之间叙事与视觉情绪的衔接。为了克服这个问题,我前期做了比较详细的分镜脚本,尽可能明确每一场的内容、动作、情绪节奏与镜头逻辑,但你还是得一次又一次重复盯着AI生成进度条从0到100的过程。短片一共4分36秒,实际用到的镜头可能不到100个,但整个创作过程我看了上万个图片和镜头。

有趣的是,片中有一幕火柴人们正在工厂里机械地干着流水线上的活,下一个镜头本该接的是一些标准化的食物产品被生产出来。但由于Prompt中我用来统一风格的参考图里有一个火柴人,AI就误将食物识别成了火柴人的脑袋。于是,画面中变成了一排排“头颅”在传送带上滚动。一种诡异却异常契合故事主题的画面就这样误打误撞出现了,反而成为了荒谬的寓言——也正是在这种瞬间,我开始意识到,我不再是一个独裁的“造物主”,我更愿意将这次创作视为一次人与AI共建神话的实验。


剧情简介:短片在文本《自愿被吃的猪》基础上进行了改编,探讨一个哲学问题:当科技可以擦干所有眼泪,我们是否就有权开宴?如果这是我们想要创造的极乐世界,那道德的边界是否又一次被界定?



NOWNESS:本次征集的主题是“极乐世界”,你第一时间想到的是什么?为什么会选择改编哲学家朱利安·巴吉尼的文本《自愿被吃的猪》?

JYT:我第一时间是想到“极乐世界”的主语是谁,它是谁的极乐世界?如果是站在人的角度,它可能会成为一种完美自洽的世界观,但如果主语和立场发生变化,这种自洽又很容易被打破,所以我觉得也很贴合文本《自愿被吃的猪》。

哲学家朱利安·巴吉尼其实是用一本书探讨了非常多的伦理实验,它整个篇幅也很短、留给读者很多想象空间。《自愿被吃的猪》以一个很荒诞的设置去讨论:如果可食用的动物,可以被人为抹去痛觉和死亡的意识,是不是能一样抹去主人公的负罪感?

NOWNESS:能否分享一下本次使用AI创作的过程?

JYT:因为它的文本非常短,只有100个字左右,所以我一开始做的是对细节进行补充,让整个故事更有逻辑性一些。我先用文本类的模型去编排脚本,再用Midjourney生成一些分镜图,同时用Runway生成影像。在这个过程中,我也会给一些自己比较喜欢的影视作品,比如像《黑镜》那样没有太浮夸的科技感,但又暗含一些线索,让AI去参考它的叙事结构和表达手法。

其实《自愿被吃的猪》的创作过程中,影像部分反而是比较顺利的,让我比较困扰的是配音环节。因为它是自述的形式,我想要的是叙事性、故事性强一点的声音,对语气、语速也有一些要求,但很多的AI配音软件都还不是特别成熟,所以就调试了比较久。

NOWNESS:请分享一下目前对于AI影像创作的观察,你觉得目前AI创作的整体水平怎么样?

JYT:我是在2023年底开始进入AI赛道的。因为我的工作一直以来都是服务时尚品牌类的甲方,当他们的预算比较低、对置景要求高的时候,可能会尝试用AI来做背景或者相关的内容。

不过我比较感兴趣是跟AI的沟通,我不想把它当成一个机器或代码。我会尝试和不同的AI软件讨论一些问题,比如说我问它怎么看待《Her》里面的故事,AI是在模仿人类的情绪语气,还是说真的有独立意识?整体尝试下来,我觉得还是GPT更人性化一点,在文本理解和表达能力上都更优越。

AI工具现在迭代得很快,在图像和视频领域的创作上,我目前的直观感受是大家对技术的使用非常卷,都很渴望在作品里体现极致的视觉效果,但这样也会导致一些同质化或者审美疲劳,有点像看那种精美的PPT,内容和叙事还是太碎片化了。我觉得无论如何,这些工具都是辅助于内容而生的,好好做内容才是最本质的东西。


剧情简介:平静的森林里住着一只梅花鹿,某天三个黑衣人闯入猎杀。逃窜的小鹿最终被制伏,正当猎人为功劳争执时,某种比杀戮更古老的恶意正顺着枪管锈迹蔓延……



NOWNESS:请分享⼀下这次作品的灵感,和你觉得创作过程中有趣的故事。

阿米:十年前我写下了一个名叫《十诫》的故事集,《梅花鹿》是其中一则,灵感是来自于我上学时候被身边的朋友“背叛”的故事:三个黑衣人闯入森林猎杀梅花鹿,最后因为起了内讧全员领便当,而小鹿就在风平浪静后增开了双眼——原来它是故意装死的。

《梅花鹿》是我“精神复仇”的一个故事——我是“受害者”,他们是“施害者”,受害者是那只鹿,施害者是那三个黑衣猎人。我创作的很多动机是来源于情绪宣泄或者个人表达欲,而今天AI帮我实现了一小步。

NOWNESS:本次⽤AI创作的过程中,你感觉⾃⼰遇到最⼤的难点是什么?

阿米:《梅花鹿》的创作不是那种集中爆肝赶出来的作品,第一张图是从2024年9月7号开始画,直到最后成片竣工是2025年3月,最大的难点是我本身对于品控的要求。我认为可以称得上好的作品应该是集思想、情绪、审美和技术的有机结合体,缺一不可。

在AI短片里,我认为最难的是文生图的环节——AI画图虽然容易入门,但天花板上限我认为是极高的,画出几张牛X的图不是难事,但要画出能支撑一部短片且符合好作品标准的上百甚至上千张图的难度叠加,就不仅仅是简单的加法关系,甚至是次方关系。有一个镜头确实挺为难AI的,就是最后小鹿眨眼用眼睑压死苍蝇的这个镜头,我几乎跑了所有AI平台,唯独即梦P2.0模型跑出来理想的效果。

NOWNESS:你怎么看待AI在类型化创作中起到的作⽤?自己会倾向确保短⽚中的场景连贯性和⻛格统⼀吗?

阿米:《梅花鹿》的视觉风格,恰恰是为了规避风格和场景一致性的一次实验。我在创作之前就想,既然目前“一致性”仍然是AI的难点,那这次不如就只统一固定的美术风格,让AI对场景进行自由想象和发散,何尝也不是一种解法?

所以正如你所见,《梅花鹿》只是固定了一种视觉上很抓马的美术风格,随着剧情的递进,你会发现画面从写实跳到了动画,这种极度不一致的处理并不会有割裂感,因为割裂感本身也成为了一种风格。

至于大家会提到的“恐怖⾕效应”,AI短片中的“假”和“油”其实可以通过一定的技术和流程去规避或减轻,但这个技术本身是有门槛或者需要成本支持的。比如在制作环节上下更重的功夫,规范角色和场景建置、模型信息集的采集、Lora模型的训练、生图环节的控制、二次Lora重绘角色人脸、逃不开的PS合成等。但目前市场上的创作者或团队,其实不一定有对应的技术、心力或预算空间,所以映入大家视野的很多AI作品会呈现出一种负面的观感。

NOWNESS:请分享⼀下⽬前对于AI影像创作的观察,你认为AI创作在未来会面临的挑战会是什么?

阿米:我的观察是现在的AI创作以UGC内容居多,而PGC内容较少。AI视频诞生于人人皆可短视频的媒介时代,而“AI入门不难且一键出大片”等易上手的特性,也让人人都有机会去尝试做艺术。也可能因为这样,大多数新手对AI创作的要求并不会太苛刻,更多还是选题内容思维大于制作品控思维,所以呈现出来的现状用AI去制作短视频内容,而非制作精良的严肃作品。

另一方面,我觉得目前大部分做传统影视或者广告的“正规军”还没入场。毕竟在这一年之前,不管是AI的市场还是技术都没有达到一种能被肯定或接受的程度。但随着后续风起浪大鱼肥,也随着诸如即梦这种优秀的AI平台和工具的迭代和发展,我认为那些身经百战的“后浪们”就会杀进来,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又卷沙滩上。


剧情简介:短片以“九天玄鸟”等神话意象为起点,结合《山海经》、少数民族传说和传统符号,试图在虚拟空间中呈现一种既古典又未来的东方超现实美学。



NOWNESS: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尝试AI创作的?

朱齐云:我从2023年4月开始尝试AI创作,此前一直深耕传统广告美术行业,尤其是房地产广告领域。偶然接触到国外博主分享的AI生成作品后,被其“魔法般”的创造潜力震撼,这种技术不仅打破了传统创作对物理媒介的依赖,更以算法为画笔,将想象快速转化为视觉现实。

NOWNESS:本次征集的主题是“极乐世界”,神话故事在数字时代的浪潮下被赋予全新的⽣命⼒。能否谈谈你对这⼀主题的理解?

朱齐云:“极乐世界”这一主题让我联想到古人对超脱现实的美好想象,如佛教中的净土、道家的仙境,以及各民族神话中的理想境界。我以“九天玄鸟”等神话意象为起点,结合《山海经》、少数民族传说,通过数字艺术重构传统符号,试图在虚拟空间中呈现一种既古典又未来的东方超现实美学。

NOWNESS:能否分享一下本次⽤AI创作的过程?

朱齐云:我在短片中尝试对神话母题进行重构,一方面用女娲补天、伏羲画卦等故事为AI提供叙事框架,另一方面也在视觉设计中尝试加入少数民族的图腾信仰(如苗族的蝴蝶妈妈、彝族的创世史诗)。除此之外,我还尝试了超现实风格的实验,希望通过一种“东方梦核”风格(如红、黑、蓝的强烈对比),将水墨意境与数字拼贴结合,让每一帧画面成为壁纸级的视觉享受。

有意思的是,我在用AI创作“东方映画”系列短片时,也意外引发海外社交媒体关注。例如,以《山海经》异兽为原型的短片在小红书TikTok refugee期间爆火,单篇涨粉超2万,证明数字艺术能跨越文化壁垒,打破西方对中国的刻板视觉印象。


剧情简介:短片探讨了在极乐世界中,每一株未来的植物都可以被作为每个女性的独特妆面,融合,生发,延伸。



NOWNESS:能否谈谈你对“极乐世界”这一主题的理解?

巩烨:看到“极乐世界”这四个字,一开始想到的肯定是宏观的世界模样,科技可以很魔幻、很赛博,也可以很宜居。但当我进一步思考到自身,更多还是和我所从事的职业、熟悉的领域相关,于是我思考的主体就从宏观的世界变成了具象的“人”,在极乐世界中,关于人的美、关于女性的美应该是什么样子?

因为我的职业是女性摄影师,平时最擅长和最熟悉的还是有关于女性影像的方面。

花朵是我第一个想到的关于女性的词汇,所以就打算从这里入手,探索未来的植物系妆容,为了找到灵感还特意去了一趟植物园,观察花朵植物的形态,希望从中获得更多灵感。我之前尝试拍摄过类似的妆面题材,效果不是很理想,现在有了AI技术,正好可以辅助我完成这个小小的尝试。

NOWNESS:本次用AI创作的过程中,你感觉自己遇到最大的难点是什么?是如何克服的?

巩烨:在短片中,我很注重体现植物花朵的真实感,它要贴近我们所熟知的样子,又要符合未来感的主题,所以在细节、颜色、形态、光线等方面,我还是进行了很多次的尝试,才得到了现在比较喜欢的效果。

与此同时,短片中模拟实拍的人物,要完成皮肤的质感与光线的结合、轻微的动态效果,也花费了比较多的时间成本来实验。在视频排版上,我选择花朵与人物的对比构图,也是想要让观者一眼带入,感受到花朵“向外绽放”,而人物“向内生长”。



THE END
10